电动枪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电动枪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宏观调控需要更高的立意

发布时间:2021-01-21 15:28:14 阅读: 来源:电动枪厂家

宏观调控需要更高的立意

6月16日央行第二次定向降准政策实施,无疑显现出逐渐放松货币政策的倾向,下一步是不是由“定向宽松”走向“全面宽松”还有待观察。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,宏观调控的力度如何拿捏确实是左右为难的事,不放有不放的压力,放有放的顾虑。  专门研究经济周期的学者刘树成先生日前在《中国经济时报》发表文章说,2010年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个“经济增速下滑—微刺激—小幅反弹—再下滑”的循环圈。每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,年中采取微刺激措施,下半年小幅反弹,下一年的上半年又继续下滑,宏观调控成了疲于应付的“下限保卫战”。他指出,与其守住下限,不如把握中线。这就需要改革宏观调控方式,需要宏观调控“大手笔”。这个分析非常到位。

宏观调控“大手笔”,不仅仅是认知问题,但前提是认知问题,首先需要更高的立意,站在更高的视野来认识目前的经济运行。有一个共识,即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,我们的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。经济学理论和已有的经验表明,这个换挡期是一个或长或短的“休养生息”过程,只有经过“自然的”调整,市场才可能健康地复苏。这个过程的“下限”在哪里,恐怕不是人为能够确定的。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,与其设定一个“确定的下限值”,不如把握一个区间。  确定这个下限的依据是什么呢?一般地说是保就业。通常认为就业和增长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,增长速度增长一个百分点,就业增长几个百分点,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,还要看产业结构,不同产业对就业的贡献不一样。比如,重化工业就业弹性很低,总体上服务业就业弹性要高得多。今年第一季度就出现了这个情况,经济增速放缓了,就业情况并没有恶化。新增就业344万人,高于去年同期,完成全年目标的1/3.  还应有一个认知是,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主体格局是国有企业、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“三驾马车”。国有企业垄断能源、金融等主要的要素资本,地方政府垄断土地资源,民营企业在受限制和积压的空间里生存发展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:规模巨大的央企垄断了巨大的投资份额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土地和财政收入做抵押,向金融机构融资,大规模借贷,大量投资到产业园区、房地产开发等项目上,导致了一方面GDP增长,一方面资不抵债,积累了一定的财政金融风险。国有金融垄断导致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,减少民众创业增收的机会。  经济增速换挡的背后是经济增长模式问题。宏观调控面临的更重要问题不是有钱没钱、钱多钱少,而是增长模式转换问题。以往的宏观调控,主要是中央政府调控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,民营企业在调控中受到的激励远不如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。  未来的宏观调控需要更高的立意,至少应该有这样几点:首先是要重新审视所谓的“增长下限”,把握一个合理的调控区间可能更切合实际,尊重经济自身调整的客观性。其次是要有中长期的系统调控思路,避免零打碎敲的“碎片化”操作。第三,则是必须重视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善,调控措施不能病上添病,更不能医聋成哑,加重结构扭曲。  改变目前短期的、应急式的宏观经济调控,着力点在于构建蕴含持久推动力量的经济发展新格局,构建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。这个良性循环的启动点就是培植具有技术外溢效应、能带动报酬递增的“正确的产业”,把经济结构带入集中于技术变迁的领域,整个经济活动创造出更高的效率,使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上升、政府税基扩大税收增加、企业有高的投资率。更高的工资带来更高的需求、更大的市场规模,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,实现更高的投资和更高的利润,同时人力资本上升倒逼技术创新、节约劳动。税基扩大税收增加,就会使政府更有能力投资基础设施、教育、社保等公共事业,再进一步促进企业投资、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。一句话,宏观调控的立意应该重在产业政策,而不是一味地“放水”。当然,这里有一个前提,就是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,尤其要破除行政垄断,释放市场经济的活力。

莎普爱思滴眼液

莎普爱思滴眼液

莎普爱思滴眼液